半自助细胞器还有半自助游

2024-02-01 08:05:22
旅游景点网 > 旅游景点攻略 > 半自助细胞器还有半自助游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半自助细胞器,以及半自助游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中心体能自主复制,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1.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分别有自身的遗传物质DNA,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通过线粒体和叶绿体专用的酶和核糖体系统进行翻译。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命活动中是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但这些蛋白质还远远不足以支撑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功能。更多的蛋白质来自核基因组的编码,于细胞质中合成后被运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位点。

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细胞核以及它们自身基因组的双重调控。所以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下图来自江苏高考题,题目底部。

2.中心体复制是不依赖于DNA的自主复制

所谓的中心能自主复制,指的是中心体的复制是在不依赖于DNA的条件下复制自身。

至于为什么能这样复制,曾是Science 2005年提出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的第63个问题:是什么机制赋予细胞成分在不依赖于DNA的条件下复制自身的能力?其中中心体就属于这类细胞成分。这种独立性仍难以解释。

北师大的梁前进教授与2017-05-10发表在《科学通报》文章:《细胞器不依赖于DNA的复制——中心体自主复制解读》,协助成对染色体分离的中心体 (以及其他细胞器) 可在自身合适的时间复制, 并且不依赖于DNA的自主复制机理。至少可以从4个方面来解释这种“独立性”: (ⅰ) 中心体的“独立”复制建立在其与DNA复制-遗传物质稳定控制上游的总揽性统一基础之上,因而“独立”却不“孤立”或无本;(ⅱ) 多功能的激酶Plk1等核心调控因子及相关分子复合结构, 协调了中心体周期和染色体/DNA周期;(ⅲ) 类似“感应开关”效应的结构形成和转变起止模式, 精密地控制了不同细胞结构的产生过程;(ⅳ) 结构复制及其周期调控在有共同基础的框架内分化、适应, 以多环节、多途径过程产生特异功能体。

赵言力:记一个基层STEAM教育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心路历程

赵言力

STEAM教育实践者和狂热分子。本科毕业于暨南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数理金融专业。毕业后回国,在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分析师,独立开发了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卡资产证券化、REITs、融资融券资产证券化等多个ABS评级模型。2014年,离开金融行业开始了教育创业,创立了安徽新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开展研学旅行业务。因为难以接受研学旅行就是带学生出去旅游的现状,想要去开发研学旅行的课程,却难以实施。因此,2016年放弃之前的创业成果,创立思第未来学园,去做真正的教育——STEAM教育!现在,秉承着STEAM教育是一种普适性教育、不需要高端材料设备的理念,开展STEAM教育课程研发的工作。目前,思第未来学园的课程已经走入上海、合肥、长沙、威海等地多家教育机构。

写在前面

在STEAM教学一线的三年里,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如何确定课题、如何掌控课堂、如何对学生合理评价等等。其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可能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又爱又恨的问题。爱它,因为相比其他问题你很清楚该如何做,恨它因为你发现这么做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我们认为,如果说教学评价是STEAM教育中最复杂的问题,那么以学生为中心可能是STEAM教育中最纠结的问题。这次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在学校自然班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历程。

一、背道而驰阶段

我们团队一开始接触STEAM教育是2017年。那时候依凭着国内几本有关STEAM教育的研究著作,和我自己在国外资源的支持,开始大着胆子在学校内开设了STEAM课程。那时候就知道要以学生为中心去教学,我们也很单纯,就从字面上理解。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自己学,老师从教学变为引导。

想法是这个想法,但是真的到课堂之上,我们又开始了传统的教学。记得那是提取植物DNA的课程。整个课程似乎很有意思,学生们能够自己提取植物的DNA。但是教学过程中,植物的细胞结构、细胞器、DNA、提取方法等等,从头到尾都是由我们的老师告诉学生们的!一个项目上完之后,学生们很high,我们却很失落。因为,我们到头来只是教给学生们一种技术、一些概念知识。

没有学生为中心,可以说的上是教学的买椟还珠。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我们做的也就不是STEAM教育。因此,我们开始反思,做出改变。

二、照猫画虎阶段

既然要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我们就放手都交给学生们吧。但是不能给学生们丢个问题就完事了,还是要有些引导和支持(脚手架)。这时候,我们就在课程中加入了科学方法和工程步骤,让学生们每次解决问题都要依据这两种方法中的步骤。并且,我们给课程中加入了一些脚手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完成项目。

我们在接下来的《重力赛车》课程中做了相应的改进,学生们会使用科学方法去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下滑的速度,使用工程步骤来设计制作并检测他们的赛车。课程中,我们加入了物体下落、下滑实验表,以及赛车设计表,作为课程脚手架。当我们满怀信心的开始授课时,学生们的表现又重重的打了我们的脸:车子做不出来、设计图不会画、实验操作不会、实验数据不记录、完全不合作、学生们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课堂十分混乱,可以说我们当时真想手把手教。

这样的教学失败,却也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需要充分了解你所面对的学生们。这帮孩子究竟会啥?他们会使用哪些工具?在以前的课程中做过实验么?我们要根据学生们自身能力、学习环境、学科学习情况、接受程度、兴趣爱好等等,去设计我们的任务和脚手架。

根据这些,我们对《重力赛车》的课程做了这样的修改,在实验部分,我们加入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个小故事,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完成故事中的实验。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们了解控制变量法,能够应用到之后的项目中。在开始设计小车前,我们增加了平面和立体的小活动,让学生们去绘制物体的立体图和它的展开图。

同时给学生们发放一些专业的设计图纸,让他们讨论这些图纸中的特点,对他们设计小车有什么帮助。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几次分享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小组相互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并且,用爱迪生改良灯泡的故事,让学生们理解,工程设计和制作中,失败是再平常不过了,他们需要从中吸取经验,坚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改进课程后,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升,最直接的就是学生们有了出色的作品,有部分学生会利用课下时间去改良自己的作品。本以为我们总算走上正轨,然而理解的越深,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多了起来难了起来:课程中背景研究的知识较多且难改如何做?老师应该如何设置任务来引导学生?老师又该设置多少背景研究的任务?这些任务设置是否真实?感觉自己不在上课而是带着学生做研究?在普通课堂上又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持续改进阶段

在不断的上课和持续的开发课程过程中,我们也在继续学习国外的课程开发理念,并且与国内的专家学者交流。我们也渐渐地确定了自己的课程核心,即“小智慧、大问题”。我们想通过我们的课程,不仅仅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接触到科技前沿(大问题),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们的生涯规划等等。

因此,我们有了《基因治疗》、《身体内的水晶》、《芯片的照片》、《守护农田》、《别让垃圾溜走》等这些类型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中的背景研究,比一些设计制作类(市场上常见的工程类STEAM课程)课程,更难也更加复杂。

因为我们大都在学校的自然班级中授课,学生们没有电脑,我们一开始就把一些背景研究的工作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们在家里完成。然而,一个班50名学生,下次课能够完成作业的只有一两个人,这样课程就没法继续了。在家里没法背景研究,我们就在课上做。我们尝试发放一些简单的文章资料,并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依据学生手册上面的工作表格(脚手架)来完成背景研究。

但是,教学下来感觉这种背景研究,跟老师授课也没什么区别。学生们只不过不是听老师讲,而是看视频和老师准备好的文献而已。并且,这样的背景研究十分枯燥,课堂变得更加沉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比传统教学还要差。

为了能够给学生们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我们开始尝试增加教学手段,同时将背景研究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小任务(模糊的任务)。举例来说,《守护农田》的课程中,我们将研究灭虫除草解决方案的目标,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包括制作海报、辩论赛和小实验,让学生们在活动比赛中,完成背景研究。

在背景研究的渠道上,我们邀请了农业大学的老师,为学生们现场答疑。让学生们进入学校图书馆,自主收集相关的资料。带领学生去学校周围、小区附近,去实地考察杂草害虫的情况。学生们自助去探究,背景研究的渠道增多,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也就越丰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也就越充分。然而,这还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仍旧由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老师去实践、去总结、去分享。

四、常见问题讨论

文章篇幅有限,其他与学生为中心有关的问题,我们就以问答的形式来呈现。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们来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但是有一点,就是要可以落地于大班教学~~~

a、设置了模糊的任务后,学生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么办?

我们在教学中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在《超级弹力球》的课程中,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在重复的制作弹力球,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成为这是一节学习做弹力球的课。老师要经常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们时刻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该课程中,就会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做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对你们完成项目有什么帮助。老师的提问,可以随时将“跑偏”了的学生给拉回来。

b、感觉背景研究可以做很多,到底要研究多深多广?

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一定要将教育和研究区分开。我们STEAM教育,归根解决还是教育,不是带学生们做科研搞发明。因此,我们的课程设计和背景研究,不是依据学生们是否能够做出成果而定,而是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参考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课标。其实这些课标中已经有丰富的能力相关的目标了。教学目标达成,课程就可以算是完成。例如,我们《守护农田》的课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完成研究项目,我们只是对一种环保方法的除草效果做了探究。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个课程的结束,因为学生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c、我感觉任务设置的不完整或不合适,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这是课程开发者普遍遇到过的问题,也是STEAM课程设计中最大的困难——真实问题(真实情景或真实生活)。举例来说,市场上常见桥梁或建筑课程。课程设计都是让学生们搭建不同结构,类似于桁架、悬索、斜拉等,搭建出来后然后进行称重的测试。更“牛”一点的课程,用传感器测量出拉力、支撑力等等。

然而,这个课程仍旧存在问题,就是建筑工程师不是这么设计建造桥梁或建筑的。他们在解决建筑问题时候,需要完成的任务,关注的要点也都不同。因为国家对于桥梁建筑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工程师需要做的是选择正确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即可。在材料和结构之外,他们还需要关注桥梁建筑的外观是否符合甲方的要求,成本方面如何做到更加经济(因为要招标),路桥两旁的照明和绿化等等。

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任务时,老师需要充分了解真实生活中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解决的,而不是将老师想象中的解决过程带给学生。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样的话还不如不教!

d、既然不以成果来衡量学生们的表现,我究竟怎么知道学生们是否学到了、学好了?

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很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老师将课堂掌控权,交给了学生。如果没有考试、没有成果,老师不知道学生们学的如何,是否按照事先设计的任务在解决问题。

我们总结下来,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解决方法,并且要老师们一个个去突破。首先,老师们要敢于放手,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学生们的表现往往会超乎想象。其次,任务要设置的恰当,不仅要有趣、难度也要适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要通过过程性评价量表来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学生们在完成任务或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不是闲着的,要观察学生们的表现,检查工具表的完成,确保学生们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e、课程完成后,教学就结束了么?

课程结束和教学结束时两回事。我们设计了多个主题的STEAM课程,是希望学生们在不同的专业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持续研究下去。我们每个课程,在课时有限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可能完成一份完善甚至完整的成果。这就给有兴趣的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使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继续探究。

一个STEAM项目课程结束了,但是学生们的学习探究才刚刚开始!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作者:piikee | 分类:旅游景点攻略 | 浏览:8 | 评论:0